榆林全民义务植树网

您好, 欢迎访问榆林全民义务植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关注  > 新闻动态

筑生态文明之基 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共榆林市委 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解读(一)

2019/10/25 9:30:08 人评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对榆林提出的 “三大目标”,加快破解资源开发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加强新时代榆林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对榆林提出的 “三大目标”,加快破解资源开发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加强新时代榆林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我市最近出台《中共榆林市委 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就有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本报今日对此《决定》进行解读,希望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深刻领会《决定》精神,团结一心,协同作战,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微信图片_20191024172544.jpg

榆溪河生态长廊

微信图片_20191024172550.jpg

无定河湿地

微信图片_20191024172553.jpg

山川秀美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基本方针,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基本动力,探索不同区域生态治理的模式,构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为全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

基本原则

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先进技术,运用和发展好榆林 “南治土、北治沙”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把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的思想方法,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相结合的决策方式,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实现路径,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突出问题,走出一条具有榆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

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到2025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相适应,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远期目标: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绿色发展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文明全面提升,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基本建成。

八大行动

水资源供给保障行动——构建完善的水保障体系

重点建设东线马镇黄河引水工程,提升改造西线盐环定扬黄工程,完善南线延川向清涧供水设施,加快推进王圪堵水库向绥德、米脂、子洲三县供水工程进度,着力构建以东线、西线和南线引黄工程为骨干,王圪堵水库为核心节点,联通已建大中型水库为支撑,小型水源工程和应急后备水源工程为补充的水保障工程体系。

有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高效利用中水、矿井疏干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力争将全市年用水量控制在 14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1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以上,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形成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管理科学的水资源用管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保障。

微信图片_20191024172557.jpg

河口水库

造林绿化攻坚行动——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不断拓宽林草建设投资渠道,完善林草资源监管机制,健全林草建设经营主体,建立造林抚育专项资金,加快林草生态经济发展,深化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动林草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 “六区三带+多线骨架+多点绿化”布局,组织实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生态廊道建设、森林质量提升、草原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林草产业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矿区复绿等八大林草工程。

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 (草)、退化林分提升修复、防护林改造建设、林牧生态区建设等工程,建成防沙固沙、水土保持、护坡护岸、通道绿化、涵养水源的防护林体系。

扩大人工种草面积,改良羊子品种,以草定畜,实行封山禁牧、封山育林,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偷牧、夜牧、散牧等破坏生态植被行为。

打造河湖水系、道路沿线、重要矿区、产业园区、城镇村庄等为重点区域的生态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示范点。

每年完成造林种草100万亩,改良退化草场10万亩,林草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形成区带片相连、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美化生态版图,全市林草建设支撑生态文明的能力显著提升。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行动——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平方公里以上

坚持 “山水林草、田园路村”系统治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南部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沟坡兼治,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多功能防治体系,重点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淤地坝除险加固、水利基金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争取启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减沙等工程。

北部区植物、工程措施并重,防沙、治盐碱两手抓,乔灌草结合防风蚀,改土排涝治盐碱,重点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启动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盐碱地治理工程。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加强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防治。全市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平方公里以上,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微信图片_20191024172601.jpg

义务植树

微信图片_20191024172604.jpg

沙漠绿海

重要生态区域环境保护行动——实现区域生态功能总体提升

做好自然保护区、河湖湿地、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主体功能区的保护、建设与管理。加大红碱淖、无定河湿地保护区保护力度,保护率提高到15%以上。

加强榆阳刀兔海则、神木秃尾河源头、榆溪河、黄河和中营盘水库等重要湿地保护,增加湿地面积。抓好榆阳、横山2个市级臭柏自然保护区和神木臭柏、府谷杜松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划界保护工作。

严格保护王圪堵、红石峡、尤家峁、芹河等水源地,防止污染物渗入。

严格水利风景区管理,巩固提升神木红碱淖等2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9处省级水利风景区,建设一批精品水利风景区,力争新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省级水利风景区3处。

全面开展古树名木普查保护工作,保护率达到90%以上。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迁地、离体保护系统,实现区域生态功能总体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提升行动——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智能化监管

打好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责任,严格实施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开展柴油车污染防治、VOCs综合治理等重大专项行动。编制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形成污染源动态溯源能力,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智能化监管。

严格落实河 (湖)长制,加快编制 “一河 (湖)一策”,建立 “一河 (湖)一档”,启动河湖划界确权工作,开展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提升河湖湿地等水体的联通自净能力。

制定点源废水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执行水功能区排污总量控制和污染物削减指标管理。

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无定河、榆溪河、窟野河等主要河流水质管控和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

加快提升工业 “三废”处置能力,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行种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秸秆、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80%。

建立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和集中处理体系,农膜回收率达到80%,区域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整体质量实现根本好转。

绿色发展行动——打造生态环保产业链

加强 “五小工业”治理,改造提升火电、化工等高耗能高耗水产业,推广以微灌为主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大力推行绿色建造、新能源公共交通,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再利用。

探索推广保水采煤、采空区充填开采、地下气化等新技术,煤炭资源综合回采率达到80%以上。

打造以生物质综合利用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城市污水、垃圾等再生资源利用为主体的生态环保产业链。

深化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广锦界工业园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经验,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2个。

加快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建成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

加快对电石、兰炭、金属镁、铁合金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重点打造苹果、蔬菜、马铃薯、羊子四个百亿级产业,着力发展红枣、两杏、核桃等特色经济林,全面推广使用 “榆林尚农”区域公用品牌,启动地域森林生态产品品牌建设。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等产业,实现生态与产业良性互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整治,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北部县 (区、市)与矿区移民搬迁有机结合,南部县与整村整组避灾、生态移民搬迁有效融合,结合传统古村镇保护修复工程,深挖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一批示范样板。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家庭院整治、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卫生厕所改造,净化美化村容村貌。大力开展乡镇、村庄绿化,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增绿,每年重点绿化乡镇30个、村庄200个,建成一批乡土气息浓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全民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文化阵地

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纳入党政干部、企业培训计划,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

从榆林的黄土文化、边塞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中挖掘优秀生态文明资源,弘扬榆林“治沙精神”时代内涵,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和融生态科普、生态体验、生态实践于一体的生态文化阵地。

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来源:榆林网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
顶部 反馈 微信二维码 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