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全民义务植树网

您好, 欢迎访问榆林全民义务植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关注  > 创森动态

榆林:建设塞上森林城 谱写绿色新华章

2019/12/9 15:01:43 人评论

为了进一步巩固防沙治沙成果,加快“美丽榆林、幸福榆林”建设进程。2016年,榆林市委、市政府做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要决策,2017年1月,原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我市启动创建工作,2017年9月《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6年)》在北京通过评审,市政府批复…

为了进一步巩固防沙治沙成果,加快“美丽榆林、幸福榆林”建设进程。2016年,榆林市委、市政府做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要决策,2017年1月,原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我市启动创建工作,2017年9月《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6年)》在北京通过评审,市政府批复并印发实施。经过三年的努力,今年11月15日,我市正式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榆林人民凝心聚力,再次用强大的实际行动“描绿”榆林版图。


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绿色生态榆林初具规模

榆林林业展览馆,坐落于榆林市空港生态区榆林沙地森林公园内。这座展馆见证了榆林人民通过勤劳智慧的双手在广袤的毛乌素沙地创造出的一片片绿色,书写出的一个个奇迹。

走进展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治沙赋》。描述了榆林人民长期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的方针,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奋斗,让“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梦想成真,环境改善,生态好转。

榆林,并无山川秀美的天然禀赋。生活在陕北三边一带的老乡们曾经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黄沙滚滚流,十种九不收”描述他们的生存环境。

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榆林人民始终满怀壮志书写着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榆林就开始对沙漠长期不间断治理,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治沙造林适用技术和管理机制。艰苦卓绝的治沙实践,萌发并孕育出以“不畏艰难、万众一心、科技引领、和谐共生”为内涵的榆林治沙精神,已成为榆林人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成为榆林人民意志品质和榆林地域文化的坐标。

通过逐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开展森林抚育、低效林分改造、退化林分修复、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资源保护等工作,并以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为抓手,实施林业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五个百万亩基地。如今的榆林,绿色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主色调。


大地绿色浸染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站在公园的绿茵上,迎着风儿倾听,流水“哗哗”的低语仿佛一首诗,传颂着大自然的美丽。近期,正是榆溪河公园观赏秋色的时节,吸引着众多市民来此休闲、健身,尽赏这醉人的美景。

2012年我市启动建设榆溪河生态长廊,经过1年多时间的建设,规划总占地面积为96.68万平方米的榆溪河生态长廊基本建成。公园以“人、河、城”为景观规划理念,结构为“一带、两点、三片区”。榆溪河生态长廊已经成为了榆林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了榆林亮丽的城市新名片。

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而古树便是良好生态环境最好的见证。在漫长的岁月里,古树虽历经千年风、饮尽千年雨,但始终初心不变,只要根下有泥土,头顶有蓝天,就会逢春再现新绿、充满生机。它们在岁月的轮回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如果说,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是苍茫历史的捍卫者,那么屹立在镇北台旁200年的古旱柳便是岁月的见证者。

这棵旱柳,树心虽已空,但仍然茂盛,神奇的是在空心中堆积了土后,里面又生长出了一棵树,被人们称为“树中树”,造型独特又罕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镇北台记录的是历史,而古树的相伴,为烽火狼烟、金戈铁马的过往增添了几分自然的韵味。

良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榆林的广袤大地上,动植物种群与数量逐年增加。全市现有野生植物470种,新引进栽培绿化植物90多种,在6个自然保护区里,湿地面积达到69万亩,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城郊长100多公里、宽1-10公里的环榆林城生态圈葱葱茏茏。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铁路沿线、河流沿岸、水库周边长达180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一直向着远方延伸……


碧水青山如画 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连日来,在神木万镇西豆峪村的曼乔红枣科技园生产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员工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

西豆峪村,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却生长出营养价值极高的优质红枣。但是在过去,西豆峪村因为交通不便,让前来收购红枣的人寥寥无几,一年到头,枣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含辛茹苦收获的红枣却无人问津。自从华和实业有限公司的曼乔红枣加工厂落在村里,村民的红枣再不愁出路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富含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的红枣,特别是精深加工红枣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陕西华和实业有限公司3年前开始收购、销售红枣产品,随后逐步开发出红枣咖啡、红枣浓缩汁等精深加工产品。去年,公司线下及网销值达1000多万元。

在万镇镇,红枣种植面积达六万亩。自从华和实业有限公司在当地建起了红枣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也成为了带领当地群众致富的“领头羊”。“目前,这里的红枣生产、加工、销售领域从业人员50多人,综合产值达1000万以上,去年农民来自红枣的人均收入为3500元,几乎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榆林市林业产业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寇卫兵说。

谈及今后的生活,华和实业有限公司员工许彩军信心满满。许彩军告诉记者:“现在收入多了,等今年过年的时候我打算给家里买个大液晶电视,跟城里人一样。我们很有信心,以后的生活肯定是越过越好。”

像西豆峪村一样,今年我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经济林基地建设。以红枣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核桃、山地苹果等经济林多达400万亩。苗木花卉产业育苗面积达10万亩,产值达20多亿元。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凸显,百姓向绿色要效益的劲头越来越足。


塞上名城 谱写绿韵华章

绿色蕴含着一座城市的品位。今天,敢为人先的榆林正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 正按照“塞上森林城、宜居生态市”的蓝图,去努力实现“北部绿屏相连,南部林果相长,城镇绿色相拥,乡村富美相融,山青水秀相望,生态文化相济”的美好愿景,再次出发、再接再厉。

洒下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万千重。从产业富民到绿林畅游,山峦换了绿装、百姓鼓起钱袋。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生态榆林向着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目标正在加速奔跑。青山环绕、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居相宜,美丽的榆林因森林城市的创建在高原、大漠间傲然屹立。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
顶部 反馈 微信二维码 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