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以木之灵,冠城之名。这是先民的生存智慧,也是他们留给后辈的创新发展之道。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这座边塞之城,注定要与树木结缘,与森林结缘;衣襟带水,一草一木,给这座文化名城赋予了蓬勃生机,也赋予了灵气和荣光。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回首过往,我已在榆林生活过了二十二个年头。这二十年,我眼看着自己由一个青葱后生走成一个中年父亲,也亲眼见证了一座大漠古城的发展与崛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刚进榆林城,那时的榆林尚未开发,周边一片荒漠。就连现在城中心的三大街,也只是一片荒芜之地。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路,从七歪八倒的杨树林中蜿蜒而过,遍地垃圾,污水流溢,偶有大卡车晃悠着颠过,刹那间,尘土飞扬、遮天蔽日。那些年,每逢春季,榆林必然会迎来一季经久不息的狂风,沙尘暴像一头发怒的狮子,在整个塞北大漠张牙舞爪地咆哮着,撕咬着……城外植被也被荒漠化,流沙在狂风裹挟下不断地向榆溪河推进,河床逐渐变窄,榆溪河水呻吟不休;流沙也毫不留情地向城市中心推进,侵犯人们的居住领地,市民们惴惴不安地叹息着。民间有句顺口溜:“榆林一年刮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也有人调侃:“刮风天带孩子出门,腰里得系一根绳子,不然孩子会被风刮走。”
但似乎只是一转眼,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榆林,这块曾经干涩苦焦的荒漠之地,以她特有的生机和灵气,在神州大地熠熠生辉。不只丰富的地下资源——盐、煤、油、气,驰名国内外,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而且这座流沙飞扬的老城,走过发展中的光辉岁月,终于扬眉吐气,成为大漠之上流新韵的绿色之城。
这绿色,来之不易;这新韵,我们倍加珍惜。
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在发展创新的同时,不得不正视恶劣地理条件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以及发展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只有人进,才能沙退。当年,人居环境日益恶化,给榆林人民带来了极大挑战,更引起历届政府领导的重视:市级领导身先士卒,走向郊外,带头挥镐扬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种树浇水;社会团体、群众组织,踊跃参与,植树护树。
植树造林,是一种改善环境、防沙固土的重要举措;共建美好家园,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面对种种隐患,每一个榆林人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时间,全民生发出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意识,爱树、植树成为榆林人的风尚,绿化家园成为榆林人的追求。于此,在石光银、牛玉琴等治沙英雄引领下,毛乌素沙漠里涌现出更多的时代先锋。他们无怨无悔地奋战在大漠深处,万里黄沙变成一片又一片沙漠绿洲;他们用奋斗的青春擎起绿色的旗帜,将肆虐的狂风拒之千山之外。榆林儿女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为改善生态环境,一如既往地在大漠深处扩大着绿色的生命屏障。
滚滚的黄沙,终于被遮蔽在茵茵绿草之下。
忆往昔,我们在狂风裹着的黄沙里惊惧、惶恐,我们在拥堵的公路上因迟迟回不了家而哀叹、焦急;开学季,带着上不了学的孩子在校门外久久地等待,无助地彷徨。看今朝,镇北台、红石峡、凌霄塔、古城墙,六楼骑街的大街老城,这些标志性的历史建筑无不透露出古色古香的文化元素;而高新区林立的高楼、宽敞的街道,别具匠心的园区绿化,彰显着一座城市发展创新中与时俱进的新面貌和新风尚。
有了绿树环绕,才会有新鲜清爽的空气;创建绿色生态宜居城市,才是发展生产中的重中之重。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榆林市区山清水秀,人居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交通、教育、医疗……均已获得喜人佳绩。市民切身体会到生态宜居带来的惬意与幸福:榆溪河岸绿荫长堤,莺歌燕舞;河滨公园美景如画,绿水滢滢;街道两侧青杨挺拔,垂柳依依;校园花开烂漫,书声朗朗;远山层峦叠嶂,苍翠欲滴。
而今,养花种树,已成为榆林人日常生活的绿色新常态。全民参与,和谐共建,力争做到庭院有花有草;房前屋后,有绿荫亦有鸟鸣。花在,树在,阳光在,日子也充盈。展望未来,创国家级森林城市,建大美榆林,是我们榆林人共同的梦想与愿望;把毛乌素荒漠治理成万里森林,更是榆林人民为自己制定的宏伟目标。
创建绿色生态宜居城市,榆林人民将会更加努力。让城市住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让我们的榆林成为名副其实的林木之城,成为一座绿在大漠之上的老韵新城——繁华旖旎,耀眼生光。
文章来源:2019创森杯“塞上森林城 宜居生态市”主题有奖征文大赛
图片来源:榆林市创森办、榆林市绿化办、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