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全民义务植树网

您好, 欢迎访问榆林全民义务植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体参与

人进沙退书写奇迹 治沙造林绿满山川

2018/9/11 18:22:23 人评论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区域,全国两个跨区域示范区之一。60多年来,榆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治沙造林经验,涌现了一大批从惠中权、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到漆建忠、朱序弼、杜芳秀、张应龙等的全国治沙造林英模代表,孕育…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区域,全国两个跨区域示范区之一。

60多年来,榆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治沙造林经验,涌现了一大批从惠中权、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到漆建忠、朱序弼、杜芳秀、张应龙等的全国治沙造林英模代表,孕育产生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成为全市人民的精神动力。如今,放眼望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有改善,退耕还林荒山处处绿波舒,黄河枣林千里长廊龙摆尾,山庄人家红色玛瑙凝枝头,真可谓,数治沙造林,还看榆林。

生态恶化——

昔日黄沙滚滚流 百姓十耕九不收

据史料记载,在秦汉时期,榆林是“沃野千里、庄稼殷实、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农牧区。汉唐以后,由于战乱频繁、过度垦殖、气候变化等原因,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解放初期,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历代人为垦殖和气候演变,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3亿吨,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榆林城在这一时期曾被迫三次南迁,“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吃糠菜,住柳庵,一件皮袄四季穿”是陕北大地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历届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北治沙、南治土”的治沙造林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建设得到了根本改善,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由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飞跃。

征服荒漠——

南治土北治沙 创造传奇世界夸

榆林治沙造林六十多年,先后经历了试验摸索阶段、集体大规模治理阶段、改革开放转型阶段和生态建设全面发展阶段。

试验摸索阶段起于1950年陕北防沙造林林场开始筹建。1953年,原榆林地区成立了陕北防沙治沙局,正式在长城沿线设立了20个国营林场和10多个国营苗圃,经过反复试验与摸索,确立了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机械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造林模式,总结出了“设置沙障”“前高挡,后短拉”“四面围攻,拉平沙丘”等技术措施。治沙造林技术的突破,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治沙造林成为可能,创造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沙区治理措施,如:生物措施(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飞播造林、植被改良)、农耕措施(间作、轮作、作物配置、节水、留茬免耕、种植绿肥)、工程措施 (沙障、引水拉沙、客土改良、引洪淤灌)、化学措施(化学固沙、土壤化学改良)等,奠定了治沙造林技术的基础,培养出了一大批防沙治沙的专业技术人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榆林改变治沙造林的单一模式,进入集体大规模治理阶段。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下,原榆林地区行署把防治沙害提高到生计所在的高度,实行以人工造林为主,辅之以封沙育林育草,把单一的栽树种草治理推向综合整治。采取集体造林的方式,组织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会战,主攻“四带一网”,加速“四旁”绿化,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建立肥料、燃料、饲料林基地,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木本粮油为主的经济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红枣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的5万亩发展到20万亩左右,涌现出定边县小滩子、靖边县杨桥畔、神木县窝兔采当等一批综合治沙的典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启动了三北防护体系建设工程,榆林被列为重点区域,进入改革开放转型阶段,推动治沙造林社会化发展。1979年,原榆林地区林业局尝试性地在北部沙区给每户划拨3亩到5亩荒沙进行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两年后,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开始大范围推广,给每户社员划拨一定面积的荒山荒沙植树造林,谁治理归谁所有,并允许继承。

1985年,原榆林地区行署出台了允许个户承包国有和集体的荒山荒沙的政策,出台了拍卖荒沙、荒滩使用权和在风沙草滩区大力发展民办水利的决定,全面落实“谁造谁有,允许继承和转让”政策,开展“五荒地”拍卖治理,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承包造林模式,走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赢之路。五年内,全区承包造林万亩以上的大户、企业有20多户,经营面积20多万亩;5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有648户,经营面积80.9万亩。治沙英雄石光银和牛玉琴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大户就是典型代表。原国家林业部提出了“东学赤峰,西学榆林”的号召,对榆林的防沙治沙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

1992年,日本、以色列等国专家100多人在榆林召开了“沙地开发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们将榆林治沙造林的成就称赞为奇迹,认为从这里看到了人类荒漠化逆转的希望。1995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迪亚洛来榆林考察,评价榆林治沙“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

进入新世纪,榆林生态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翻开了治沙造林的历史新篇。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栽百株树造世纪林的实施意见》,开展义务植树“三个一百”十年工程,即全市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每人栽树100株,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民每户栽树100株,鼓励和支持榆林籍在外工作和曾在榆林工作过的外籍各界人士每人为榆林栽树100株。全市推行工程化造林,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相继启动,治沙造林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28亿元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在北部沙区建设樟子松、长柄扁桃、沙棘等百万亩基地,在全市推广栽植核桃、海红果、樱桃等经济林新品种,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共同提高。打造了横山县哈兔湾、榆阳区掌盖界和昌汗界、神木县麻场梁、定边县秀海公司学庄治理区等规模在5—10万亩的大型防沙治沙示范点,成为新世纪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典型。


                                                                                                                                                                                           报名电话:0912-3599011

 

 

相关资讯

  • 榆林市生态建设绿化大行动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塞上生态名市”建设进程,全面提升榆林国家级生态保护与示范区建设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生态人居环境良好、森林生…

    2018/9/11 18:18:03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顶部 反馈 微信二维码 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